專欄連載Column

2022-01-28

第26堂 沒有救不了的 只有不想救的

不論是多麼複雜的問題,只要有心都能找到方法來解決,若是真的找不到,唯一的可能就是根本不想救!

1998年的一部好電影叫「搶救雷恩大兵」;幾乎也是在那個時候,T牌推出一款神救援的鐵木桿,名為RESCUE,給很多長鐵桿失去距離的球友一個神救援利器。兩個故事好像不相關,又有一點相關,那就是心理訓練的重要邏輯,沒有救不了的,只有不想救的,所以不要輕言放棄。

多年前的某一天,我跟球評Nick林瑞祥聊到一個話題,怎麼藉心理訓練去幫助那些巡迴賽裡的板凳球員。2015年,我在中國大陸深圳高爾夫專項班,曾經進行過類似的希望工程,結合技術、體能、球具、心理訓練去幫巡迴賽二線球員重新回到有競爭力的行列,我給合作教練的一個心理哲學是,只要有方法,任何球員都有救。

從美國找來的PGA教練負責技術部門,他接受過專業心理訓練,教學的策略是把複雜的技術環節簡單化,這套方法很有效,也幫助每個球員都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揮桿模型,不會浪費時間去改變或琢磨。

接著,我給洋人教練一個艱巨的任務,就是每次帶球員下場,都要做完整的擊球記錄,累積一段時間後,就會做出每位球員的可靠數據,而這套數據提供給球員,讓球員更了解自己優缺點。心理訓練是一門科學,相信數據,才有準度。

光有技術是不夠的,還需要有體能強度支撐才行。我找了國家隊的體能教練來協助,他一開始對技術、體能、球具、心理的四合一訓練沒概念,經過三個月的磨合,也開始融入。我給體能教練的任務是男子球員要有90洞的強度,女子球員則至少要72洞的能耐。於是,體能教練也把複雜的訓練體系簡單化,達到球員力量與速度的極致表現。

球具是人體的延長線,如何讓球具係數與人合一?所以要找一位夠格的球具技師才行,很幸運的,C牌在中國的球具技術顧問願意前來協助希望工程。自90年代科技導入球具之後,調試球具成了一門絕活。球員手握一支值得信賴的球桿,自信指數必定上升。

最後就是導入心理訓練。我的高爾夫座右銘是﹁改變高爾夫,從心理訓練開始﹂。如果技術、體能、球具都提升到一個檔次,最後就是下場比賽實戰,心理訓練課程包括瞬間集中力、抗壓、逆境思考、增加穩定性的單點控制、情緒管理、消除易普症...的必修課。比賽90%是心理對決,沒有妥協的空間。

讀者看到這裡,有沒有一絲想試試的衝動?如果沒有,那就下課吧!祝大家新年快樂。

 

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

黃承富
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。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。右手玩高爾夫,左手寫棒球。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。